

大多數的人都認為,沒事多喝水是讓身體健康的好習慣?但卻沒意識到錯誤的飲水方式,才是健康的殺手。什麼時候喝水能給身體適當的補充?恣意的喝水也會讓身體吃不消?如果你還不清楚,那請務必讀完這篇,讓你從生活中鞏固健康的基礎!
人體的每一個器官都含有極其豐富的水,心臟為80%,肌肉為76%,肝臟68%,就是骨頭也含有22%的水分,身體只要喪失20%的水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
根據營養師表示,一日適量飲水量為體重公斤數x30-35cc,實際情況可依個人體質以及運動、排汗量增減,但最好不要超過3000cc。
在睡眠過程中,身體仍會因為呼吸流失水分,因此起床後喝杯白開水,不但能幫身體解渴,還能穩定血壓、降低血液濃度,促進血液循環並刺激腸胃蠕動,有助排泄、避免便祕。
「飯前喝水」,能減緩飢餓感,避免暴食,方便水溶性營養素吸收,並啟動體內酵素、燃燒脂肪,防止肥肉囤積,達到減重效果。
在餐與餐間、晚餐後,每隔1.5~2小時喝200~300ml的水,慢慢地累積飲水量,能在不會反胃的狀況下,填滿一日所需。
喝水溫度最好在10~30度的溫常溫,喝太燙有可能會破壞食道黏膜,造成食道癌。而喝太冰的水,則會讓胃腸黏膜的毛細血管突然收縮,引起消化道不適或腹瀉,也會刺激心血管收縮。
酒精含有利尿的成分,且會使血管擴張,體溫上升,容易造成大腦跟身體缺水。 喝酒的同時,同時補充水分,可以減少隔天起床後口渴、皮膚乾燥的情況,也有助減輕隔天的頭痛。
人的血液中有七成是水分,缺水時血液就會變得濃縮、黏稠、影響血流,身體就必須提高血壓、縮小血管,引發心肌梗塞、栓塞型中風。根據哈佛大學研究,早上6~9點是最常的發生時刻,而睡前喝一杯水,能降低機率。
但若當天水分攝取量已足夠,為了良好睡眠品質,建議睡前1小時內,盡量少喝水。避免睡眠因跑廁所而中斷,進而導致隔天上課,上班精神不濟,學習或工作的效果也會跟著變差。但要改善水腫並不難,只要喝更多的水,加速代謝,就能將累積在不對的地方的水排出。
「水」對人體的重要性,僅次於氧氣。應小口小口的吞嚥,以達到潤喉的目的,增加腸胃蠕動,促進食物消化;讓泌尿系統順暢,防止雜質停留而產生結石;或是將毒素和廢物排出體外,維持新陳代謝。若是牛飲,很容易稀釋胃液,嚴重造成血液中鈉離子稀釋,以致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,嚴重還會危害生命。現在就養成正確的喝水習慣,讓每口水都能越喝越健康!